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西晋永嘉之乱,"中原板荡,衣冠始入闽者八族"。大批晋人南迁,在泉州一带沿江而居,"晋江"因此而得名。从晋朝以来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移民,在地僻东南一隅的泉州一带聚族而居,保留了许多中原传统习俗,其中端午习俗和古闽越族的"龙子节"熔合在一起,形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。
泉州五月节
很有意思的是,泉州人将端午节叫做"五月节",这是咱泉州先人将五月当做恶月,自古以来,五月就是泉州人的避恶攘灾月。在咱泉州五月节民俗,特别强调"午"时。午时采的莲、采的茶可以入药,午时曝书可除蛀虫,午时晒被能杀菌。泉州五月节有很多民俗活动都是为了驱邪除祟,祈福求安。
泉州五月节的童谣
雨仔濛濛,舀油来煎(食追),缚粽炊糕粿。煎了(食追),办菜蔬,鱼肉草菜逐项齐,等阮翁囝来过节。插榕插艾挂香袋,送蚊送虫驱病祸。
泉州五月节的习俗
泉州的五月节是保留最多独特的古早习俗的节日。
门插五瑞 五月节来临前,人们在大门、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榕枝、艾叶、菖蒲、柳枝和大蒜头等五种植物,俗称"五瑞"。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,能发出一定气味,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。清·乾隆《泉州府志·卷二十·风俗》:"端阳……悬蒲艾及桃枝于门,贴符及门帖。"
炒午时盐 五月节当天中午12时前后,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,入锅热炒,炒至盐色发乌为止,然后趁热包好收藏,作为家庭药茶,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,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,颇能见效。
起风炉 烤蝉蜕 五月节当天,农村家庭还会生起火炉子,关闭门窗,把苍术、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焚烧,烟熏满室,使其发出强烈气味,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。这是一种非??蒲У闹幸┦夷谵股毕痉椒?。
戴缕系袋 五月节当天,泉州还有给小孩佩戴续命缕和香袋之习俗,用以驱毒辟邪。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,系于小孩手臂上,自五月五日系起,一直至七月七日"七娘妈"生日,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。据清·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记载,这项习俗自汉代开始,至今已经传承2000多年。
煎堆补天在泉州,五月节最有名的地方传统食品就是堆(方言本字为食追)。堆即麦粉为主,加配料调成糊状粉团,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。有甜堆和咸堆两种?!度莞尽ぞ?0·风俗》:"端阳……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,谓之堆。
泉州关于煎堆补天流传一个民间传说: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,天空"漏了"所致,应设法弥补。因此,到了"五月节"这天,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,用以敬奉神灵,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。这反映了人们害怕久雨成灾,期盼农作物过夏有个好收成的心理。
饮雄黄酒 据《泉州府志》:"端阳……饮雄黄酒,且噀于房角及床下,云去五毒,小儿则擦其鼻。"其可能为《荆楚岁时记》"五日以菖蒲,或镂或屑,以泛酒"的滥觞。
古早时,泉州人五月节常饮雄黄酒。饮雄黄酒可消毒杀菌,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,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,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。传说白娘子便是端午饮下雄黄酒而现形,吓晕了许仙宝宝。呵呵。
绑粽 泉州这个习俗与全国习俗相同,都是为了祭祀屈原。据《续齐谐记》载:(五月)五日以竹筒贮米、设水祭屈原。又传汉代长沙人欧回,因梦见三阁大夫屈原称:祭物为蛟龙所窃,请以蒲叶包裹以五色丝缠之,则蛟龙畏。不管传说如何,以米粽投江祭屈原之俗,由来已久,风靡全国。值得注意的是,长江以南大多为咸粽,而长江以北多以甜粽。
五月节时,泉州家家户户绑粽以供奉神明先祖。唐·《开元遗事》云:"宫中端午造粉团、角黍贮盘中,以小角弓射之,中者得食。"由此知唐之前即有角黍(粽)。泉州绑粽的馅料有红烧肉、香菇、虾干、干贝、板栗、花生、莲子、卤蛋等,其香气扑鼻,色泽闪亮,香味扑鼻,油润不腻,后来成了一道闻名于世的泉州小吃。
五月节绝不问好 根据泉州风俗,五月节不能相互问好。这是因为五月节气候多变、蛇蝎蚊虫繁盛时节,是全年最毒的节气;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历史传说相关:端午是伍子胥投钱塘江、曹娥救父投曹娥江、屈原因爱国投汨罗江的日子,可谓"毒日",亦是悲壮之日,祭祀之日 。
独特地方民俗之一 蚶江海上泼水节
五月节蚶江对渡习俗由来。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清政府在蚶江设正五品海防官署,统辖泉州一府五县的对台贸易。矗立在当年海防衙门遗址的嘉庆十年(1805年)《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》,又称"对渡碑",是海峡两岸对渡通航的历史见证。碑文称:"蚶江为泉州总口,与台湾鹿仔港对渡。"斯时,"蚶江为泉州总口,与台湾鹿仔港对渡,大小商渔,往来利涉。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。利之所在,群趋若鹜。" 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码头,行郊百余家,对渡运输船只300余艘,海交贸易繁荣兴盛。
据考证,蚶江海上泼水最早见于明,盛行于清?!妒ㄊ兄尽范寰?风俗、宗教"第四节"岁时习俗"之"端午节"载:"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……蚶江有海上泼水活动。是日,各乡各里的人涌向蚶江海滨,乘上小船,拿着戽斗、水桶盛水泼向对船上的人,互相嬉戏。"
每逢五月节,蚶江、鹿港对渡船只竞舟追逐泼水,人们视此水为"圣水情雨",可驱邪消灾,祈求吉祥、海上安宁,故寓为人与船大洗礼。同时通过泼水活动,倾吐思念、交融情谊。从此,这血浓于水的"海峡同乐泼水欢"民俗活动代代相传,绵延不断,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仅此一绝的民俗活动。
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,两岸恢复贸易往来,就有了对渡习俗。1894年甲午战争后,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与澎湖,蚶江与台湾对渡从此成为历史。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岸民间往来逐步恢复和发展,端午蚶江对渡民俗活动又复兴起来。
独特地方民俗之二 "放王爷船"
五月初五是石狮蚶江"五王府"王爷生日,这一天,蚶江和台湾很多地方都要举行"放王爷船"仪式。
据说蚶江与鹿港对渡,因海上大雾、大风大浪而遇难,幸得蚶江"五王府"王爷亲驾"金再兴"神舟在海上抢救、导航,方保海上安宁。台湾鹿港、彰化、淡水、园林、基隆等地都建有"五王府"庙,便是蚶江所传。
"放王爷船"其实就是护航仪式。五月节等待海水涨潮时,信徒将 "五王府"的"金再兴"神舟迎到宫口,送到古渡口,举行隆重的"护驾开航仪式"。放王爷船就是保庇走船人出海平安,满载而归。入海所放的王爷船就是"金再兴"。
"放王爷船"仪式在民间代代相传,是一件十分神圣的大事。
独特地方民俗之三 嗦啰莲
"嗦啰嗹"也称采莲,已有800多年历史。五月节中午,采莲队伍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,然后走街串巷,边唱"嗦啰嗹"边跳舞,坐在最前面的叫"铺头兵",腰间必挂装酒尿壶,一路似醉如颠,每到店口便直冲而入,喊"大
吉利市,添丁进财",以示辟邪纳吉。据考证,"嗦啰嗹"是闽越族对龙的称呼,五月初五是龙王的生日。
"嗦啰莲"解放前广泛流传于泉州城内。每年农历五月的端节前后,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"缚榕缚艾"的长杆"采莲旗",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,唱着"嗦"褒歌,一路踏舞,一路挨家挨户"采莲"。
如今,泉州城内"嗦啰莲"几乎绝迹,闽南一带则以安海"嗦啰莲"最为著名。
独特地方民俗之四 水上捉鸭
水上捉鸭是泉州五月节独有的民俗之一。"水上捉鸭",相传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演变而来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泉州历史上"水上捉鸭"以鲤城新桥头、笋江桥,晋江安海、石狮蚶江最为著名。
在活动中,组织者在安平桥墩或船上横架一根长度大约四五米长的杉木,杉木距离水面约3米高,末端悬挂一个内放白鸭的笼子,杉木上涂抹牛油以增加杉木上行走的难度。选手必须赤足走过又圆又滑的杉木,谁走到尽头并拍笼子机关,鸭子掉入水中,选手随即跳入水中,捕获鸭子便作为其奖品。水上捉鸭考验选手的平衡力和水性,集健身、冒险与娱乐为一体,备受泉州人的喜爱。
最早的地方民俗 扒龙船
扒龙船,最早可能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,后演化为五月节赛龙舟。清·乾隆《泉州府志·卷二十·风俗》:"端阳:龙舟竞渡。明·黄克晦有诗曰:"乍采芙蓉制水衣,蒲觞复傍钓鱼矶。歌边百桨浮空转,镜里双龙夹浪飞。倚槕中流风澹荡,同桡极浦雨霏微。为承清宴耽佳赏,自怪猖狂醉不归。"
泉州五月节赛龙舟的活动以泉港沙格村赛龙舟历史最为悠久,沙格村赛龙舟习俗始于明永乐年间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
文章来源:乡音文化